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如同车之两轮,共同驱动着四川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。作为西部经济大省,四川正通过政策创新、产业升级和生态保护,探索着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。
一、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能级跃升
四川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创新联合体,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通道。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绿氢、钒钛、人形机器人等7个创新联合体,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。以龙佰四川矿冶为例,其依托300余人研发团队和6.15亿元研发投入,形成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,带动年销售收入增长至61.81亿元。
数字化转型实践建议:
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已初见成效。攀钢集团投入5亿元研发的烧结烟气脱硫技术,使脱硫效率超过99%,三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.54亿元。这种"技术革新+政策红利"模式,推动四川电子信息、食品轻纺、能源化工三大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。
二、绿色转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
四川创新运用绿色税制引导产业变革,2024年环保税减免超1.6亿元,同比增长14%。在"双碳"目标下,全省创建657家绿色工厂、89家绿色工业园区,数量居西部第一。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示范项目,展现着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共生之美。
企业绿色发展路径:
1. 参与"产品碳足迹核算"试点,应对欧盟碳关税政策(如光伏、动力电池企业)
2. 申报工业固废资源化项目,最高可获得30%设备投资补贴
3. 利用"创新积分制"获取低息贷款,积分评价涵盖研发投入、专利产出等18项指标
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。通过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、黄河最美高原湿地风光带,四川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培育出生态旅游、林下经济等新业态。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,绿色消费成为新增长点。
三、协同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
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,川渝共建的西部科学城已集聚120家科研机构,联合攻关新能源汽车、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。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研发的"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控系统",使风电主动支撑能力提升40%,入选国家绿色技术创新典型案例。
区域协同创新策略:
新兴产业集群加速成型。依托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,攀枝花形成从矿石采选到钒电池制造的完整产业链;德阳打造的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基地,水电设备产量占全球60%。这些实践印证了"资源禀赋+科技创新"的发展逻辑。
四、制度创新激活发展动能
四川推行的"创新积分制"改革颇具突破性,通过量化评价企业创新能力,3年内将推动6000亿元科技贷款投放。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,"证照分离""全生命周期服务"等改革,使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.5个工作日。
政策工具包:
数字化治理提升服务效能。"蓉易享"政策平台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,企业通过"报表通"系统可减少60%数据填报工作量。这种"制度红利+数字赋能"的组合拳,使四川连续三年新增涉税主体保持6%以上增速。
面向未来的发展启示
四川的实践表明,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。通过建立"基础研究-技术攻关-成果转化"的全链条机制,培育"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"的新模式,正在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四川答卷。对于后发地区,可借鉴其"龙头企业带动+产业集群发展+制度创新保障"的三位一体经验,在区域竞争中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。